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石君学士福建学政庚子 清 · 翁方纲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二
忽已二十,送君佥闽宪。
棠阴李阴,三度逾缱绻。
持节方隔年,哲兄今交换。
花接三山树,霜催一行雁。
兄弟迭司衡,史册不恒见。
不闻恭公碑,可补苏家传温彦博事,见其兄大雅传。)
读公占谢表,稽首主恩眷。
熟知八闽士,深极一门恋(君与令兄竹君为代,故其谢表云:「一时荣幸,道路传为美谈;此土士人,夙昔共明心迹。」)
此邦人文盛,况备经术选。
名家数泉漳,流派延与建。
道园延平云谷筑南涧。
衡岳互倡酬,莆阳富文献。
皆从晦翁门,溯起道南叹。
字义北溪订,乐律西山按。
六经日中天,光华旦复旦。
先生旧行部,更饫新知贯。
铭词剔昼寒,著录来东观。
蕉荔芼姜桂,艺圃溉区畹。
秋寒万峰秀,照海眼如电。
前身武夷君,一棹梦又转。
握手真实语,酣歌和亲串(令兄竹君学使自谓前身在武夷也。)
萧思话吏部尚书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四
沈尚书暴病不救,其体业贞审,立朝尽公,年时尚可,方相委任。
奄忽不永,痛惋特深。
铨管要机,通塞所寄。
丈人才用体国,二三惟允(宋书萧思话传。)
授王缋、蔡约王师制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六
门下: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始平县五等男缋,华宗冠胄,器质详和;
都官尚书,清源素范,体业伦正。
训兹蕃国,佥议攸在。
缋可随郡王师,加散骑常侍,男如故零陵王师,加给事中,主者速施行(《文苑英华》四百五)
答诏示秃鹜表 北魏 · 崔光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四
蒙示十四日所得大鸟,此即《诗》所谓「有鹙在梁,解云「秃鹙也」。
贪恶之鸟,野泽所育,不应入于殿庭。
昔魏氏黄初中,有鹈鹕集于灵芝池,文帝下诏,以曹恭公远君子近小人,博求贤俊,大尉华歆由此逊位而让管宁者也。
臣闻野物入舍,古人以为不善,是以张臶恶任鸟,贾谊忌鹏。
鹈鹕暂集而去,前王犹为至诫,况今亲入宫禁,为人所获,方被畜养,晏然不以为惧。
准诸往义,信有殊矣。
且饕餮之禽,必资鱼肉,菽麦稻粱,时或餐啄,一食之费,容过斤镒。
今春夏阳旱,谷籴稍贵,穷窘之家,时有菜色。
陛下为民父母,抚之如伤,岂可弃人养鸟,留意于丑形恶声哉?
卫侯好鹤,曹伯爱雁,身死国灭,可为寒心。
陛下学通《春秋》,亲览前事,何得口咏其言,行违其道!
诚愿远师殷宗,近法魏祖,修德延贤,消灾集庆。
无用之物,委之川泽,取乐琴书,颐养神性(《魏书·崔光传》。正光二年八月,获秃鹙鸟于宫内,诏以示。光表。肃宗览表大悦,即弃之池泽。又见《北史》四十四、《御览》九百二十五。)
刘勔元徽初 南朝宋 · 刘昱
 出处:全宋文卷十
夫义实天经,忠惟人则。
篆素流采,金石宣煇,自非识洞情灵,理感生极,岂有捐驱卫主,舍命匡朝者哉。
持节镇军将军、守尚书右仆射、中领军鄱阳县开国侯勔,思怀亮粹,体业淹明,弘勋树绩,誉洽华野。
绸缪顾托,契阔屯夷,方倚谋猷,翌康帝道。
逆蕃扇祸,逼扰京甸,援桴誓旅,奉律行师。
身与事灭,名随操远。
朕用伤悼,震恸于厥心。
王允秉诚,卞壶峻节,均风往德,归茂先轨。
泉途就永,冤逝无追,思崇徽策,式光惇史。
可赠散骑常侍司空、本官,侯如故,谥曰忠昭公(宋书刘勔传。)
其二 北宋 · 欧阳焘
 押先韵
恭公遗治传耆旧,元结雄文载简编(以上《舆地纪胜》卷一○八《广南西路·梧州》)
时人为宋游道陆操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十一部
《北齐书》曰:游道顿丘李奖一面便定死交。既而河南尹。辟游道中正元颢受其命。出使徐州都督元孚与城人赵绍兵杀之。游道讼冤。得雪。二子构、训居贫。游道后令其求三富人死事。判免之。凡得钱百五十万。尽以入构、训。其使气党侠如此。时人语曰:
游道狝猴面。陆操科斗形。
意识不关貌。何谓丑者必无情(○《北齐书》宋游道传。北史宋繇传附游道传。)
御史台中为宋游道 南北朝 · 无名氏
《北齐书》曰:游道与叔父别居。叔父为奴诬以逆。游道诱令返。雪而杀之。中尉郦善长嘉其气节。引为殿中侍御史。台中语曰:
见贼能讨。宋游道(○《北齐书》宋游道传。北史宋繇传附游道传。)
绍公忌供舍田记宝祐六年三月 南宋末 · 叶酉庆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续括苍金石志》卷二
韩吏部不喜佛老,作《原道》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之义」。
以彼去仁义而利言,意者恶其爱不博、行不宜也。
今有人焉,名虽梵流,至于父作子述,爱能博以周,行能宜以当,名为暗合天理者,延昌绍公师弟子是也。
师自少侍太师祖主院事,尽诚翌赞,宽厚平直,有补常住,没,衣钵羡馀,造塔宇为报本地,置土田为岁斋粮,仁义已萌于是。
岁在宝祐乙卯总卿叶公孙请住集报庵,方清閒自适,寿不副德,甫三载而归寂
其嗣若彬、若洵俱善继述,戊午春,安厝师于塔之右穴中,连本师祖正公之位,左为师祖恭公之储。
别用𡌧地贸易塔基,乃以师田租捌石柒斗入院充忌供,复以师义父母叶氏夫妇侑供。
仍舍租叁硕馀入悟空院,为师所生二亲忌礼。
是乃亲疏远近如一,爱博而行得宜。
于此可见佛家所谓平等,儒家所谓絜矩,道家所谓不町畦,尽兼之矣。
余于师为契分,谨摭实纪事,庶使来者遵奉师名不朽尔。
噫!
忌租乃仁义心中流出,明默共知,固不以有记而显,亦不以无记而泯。
若夫三上人父子之懿、功□之美,必此可□而出之。
师名祖绍俗姓徐
二孙守诠、守律。
岁在戊午,乡贡进士叶酉庆谨撰。
一、竹田贰处计租玖硕。
一、北部田四处计租贰硕柒斗。
已上为师绍和尚三月十八日忌备供养。
舍碗楪斋食七品,附荐南阳干七承事叶公太君毛氏二位。
宝祐六年季春甲子日,当院小师比丘若彬、若洵立石,永嘉黄端仁刊。
师义父母男叶昱孙又舍北部田壹处计租壹硕伍斗为考妣师忌□供。
大唐礼部尚书张府君 初唐 · 李义府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三
□燕于□下□绪纪云凝□郁□马之□之□爰彰于必复积庆成□大□逸□□道高衡泌。
垂董帷而勖志。
掩孙户而□□□前贤之□□先圣之旨于□标远概汉东籍其英烈。
江北仰其嘉猷。
俗推独步。
时称□□属炎灵版荡。
□县崩离。
□且□□□□□□之阴谋。
癖左邱之微婉。
引公为师友。
特蒙优遇。
公历□图谶。
备详兴灭。
昔黄□□彩验□苗之必□屡申借箸之谋。
高祖九五飞天。
一六光宅。
思□西之绩。
中涓之从。
武德元年授齐□府文学
□诚□改□齐□文学
九□又转行酆□府文学
公曾徽弥劭。
累职英藩。
置醴猿恩踰□穆□□莬苑□燕□行□参军轻□□飞□西园之良宴。
长裾晨曳。
东平之乐善。
至如梁台逸藻。
赋来水之檀栾
楚泽奇材。
□倚天之□□以□月命公□共难经□□雅□□扬高情俶傥。
飞谈锋起。
骋论涛。
惊百辟。
于是解颐一人由其拭目。
独□四座之□孤□□席之□吏猾□浇公克奉朝章。
以毗藩化。
务崇清。
政阐廉平
惠泽旁流。
嘉谣远洽。
寻以东阳富域。
□露轻浮载革。
敬让爰兴。
聊遵置之言。
俄喧伐枳之咏。
既而景催奔箭。
礼就悬车。
□□□于□学□除国□祭酒
词条纵辩。
□五□于环林。
言泉骋义。
降三鳣于璧沼。
教兴青领。
术究丹碑。
才□风行之化。
□致月□之益。
□宏□礼□□□所以□彼(阙十三字)之□□□□难□望□□方□斯授廿三年除散骑常侍
出陪鸾辂。
承密勿之荣。
入映貂珰
□□□之重□□□达□公累登□娱黄发。
庶褫青緺。
屡申祈请。
久而方遂。
永徽五年下诏曰。
褒贤之义。
列代彝章。
尚齿之风。
□□□□散骑常侍□归□嘉声于琐闼。
悬车礼及。
抗表祈闲。
宜锡崇班
式旌高志。
金紫光禄大夫
□川阅苍波。
风驱白日。
方扈云亭之礼。
奄缠穸室之悲。
显庆三年正月七日
遘疾薨于长安县之□下(阙七字)礼穷宠秩。
荣侍讲
恩加诏葬。
金紫光禄大夫张允。
识量宽厚。
体业淳粹。
依仁游艺。
经明行修。
早蒙□德(阙十七字)之□以□安斯钟漏。
悬车邑里。
方养德于东序
奄移舟于夜壑。
永言懿范。
实怆于怀。
□远□□□□彝典□葬昭陵赐□人监护。
粤以其年月日陪窆于昭陵所。
礼也。
惟公灵台秘远。
神府冲深。
□身以恭俭之□□德以忠□河之疑□迈□□之□□□□□之□□帝□之□综微言于系表。
授雅训于宸衷。
览稷起而知真。
听社鸣而□圣。
策名睿主。
委□德□表其芳□谣□□□美化恭勤处事。
平允居心。
澄挠不移。
始终无爽。
暨乎清辉已谢。
缛礼犹加。
□八座之荣。
□九□之□公□□零池□□□□尉第二子济子谦第四子巽第六子小师并早亡。
第五子律师泗州司马
第七子统师太常丞
第八子丰□之□徵□载□刊钟镂鼎。
功伐攸传。
思撰芳猷。
树之神道。
俾清埃之不绝。
与皎日而长悬。
其词曰。
□九辅,祥钧叶赞。
互显题桢,各隆栋干。
璧来耀庑,珠生滋岸(其)
散□宏道,华禁飞名。
零陵导德,雅俗□声。
帝师□□。
学□杏坛,业优槐市(其)
四野瓜分,三方鼎立。
察景遥骛,瞻星回集。
师傅攸□,恩徽备及。
礼光锡□宠□爰□□□□□年登,扶麻日就。
素范攸,青规式授。
望表时髦,德华朝秀。
□□赤松驰□方□切三友哀缠九族(其九)
恩隆诏葬。
泽被幽埏。
兆培毕□□□原阡(下阙)
授邓王元裕刺史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门下。维翰之寄。
允属茂亲。藩屏之重。
令望。邓州刺史王元裕
襟神韶令。理识清确。
寿州刺史舒王元名体业夷雅。
志尚淹和。并夙膺朝宠。
早莅藩任。政令著于谣俗。
嘉誉洽于搢绅。宜加荣命。
允兹朝典。元裕梁州刺史
元名许州刺史。封并如故。
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门下。
体国经邦。
资懿亲而作屏。
设官分职。
俟方岳以宣风
用能式固本枝。
隆盘石
安州都督吴王恪等。
并识量明允
体业贞固
礼高彝器。
望重维城。
学艺之誉日新。
忠孝之风早茂。
分命有典。
佥议攸归。
可依前件。
颜师古秘书监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秘书望华。史官任重。
选众而举。历代攸难。
秘书监颜师古体业淹和。
器用详敏。学资流略。
词兼典丽。职司图书。
亟经岁序。朱紫既辨。
著述有成。宜正名器。
允兹望实。可秘书监
长孙无忌太子太师房玄龄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明两之里。实固宗祧。
辅导之职。莫先师保。
是以吕望召奭。腾芳于有周。
叔孙元成。继美于隆汉。
司徒赵国公无忌。器范宏邈。
风鉴秀远。材称栋干。
地兼姻戚。佐命之功。
勒乎钟鼎。论道之誉。
穆乎台槐。股肱是属。
邦国攸赖。教谕少阳。
佥望斯在。司空梁国公元龄。
体业忠肃。识具宏通。
诚著霸图。功宣鼎业。
奉上之节。所怀必尽。
益国之事。知无不为。
必能厉兹六行。审喻三善。
特进宋国公瑀。操行清约。
识局贞正。夙受先遇。
早升朝右。立身之操。
必在于直道。体国之心。
无忘于忠义。辅翼储贰
望实攸归。无忌太子太师
元龄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离云居道中偶成寄微先驰恭首座 北宋 · 李彭
 押词韵第十八部
久乐岩中趣,未觉身世拙。
冬暖愁云开,岁晏尘事歇。
山灵招我游,草木亦欣悦。
黄松少稚羔,苍崖对宿雪。
山川谁断取,擎在仇池穴。
恭公雨花手,微公傲霜节。
(原校:一作睡)起随粥鱼,谈馀饯山月。
两禅过虎溪,一笑颇清绝。
归来武陵,欲向幽人说(以上《日涉园集》卷三)
豆卢钦望太府卿695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鸾台
宗卿之任。
选众尤切。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礼卿上柱国芮国公豆卢钦望
体业贞。
干能详备。
历官中外。
具闻政绩。
象河惟月。
太府国泉。
繁要所钟。
委任斯在。
宜加荣擢。
允兹公议。
太府卿
勋封如故。
主者施行。
敬晖营缮少监697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敕。前中大夫检校洛阳县上柱国平阳县开国男敬晖
体业端详。识用强济。
护衣仙阁。已著声芳。
制锦神畿。遽闻课绩。
杼人务切。署名高。
宜回三善之能。令得百工之任。
检校营缮少监散官勋封如故。
三原李少府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
仆去夏遄征徂秋。
戾止于舍弟圆处。
辱吾子赠书。
撤函敷纸。
恬神静讽。
龙文阳发。
居然异气射人
凤律雄鸣。
自有奇音震物。
是何词裁清雅。
兴旨奥深。
黄缣白锻吐其文。
玉篆银钩艳其彩。
超超美论
上陵于八十五篇。
婉婉成章。
下该于五十六字。
心灵密会
许予以烟霄鸾凤之交。
景气潜通。
博我以风雨鱼龙之感。
虽曰不敏。
窃所庶几。
下走才不逮于中人。
名谬参于下士
颇亦希达者之陈迹。
慕君子之遗风。
何不勤勤于接贤。
汲汲于结善。
见一才。
庶褰裳千里。
闻一德。
期负笈七州。
而心迹相妨。
竟未之致也。
且仆之于君。
早钦风素。
子未知仆。
载劳翰墨。
同声相应。
可谓知言。
庸讵知哉。
是何言也。
善乎东方生有言曰。
士大夫相知。
何必垂发齐年。
拊手尘游。
仆每览此。
嘉其旨气。
重其达识。
斯可谓之知言矣。
足下博闻强学。
丰才赡思。
以为魏蜀名游。
吴郑奇节。
不独于古。
可生于今。
若高明之礼乐大器。
足并吞于八九。
若下走之瓶筲小才。
岂与言于万一也。
然才器虽不足揆。
风尚或可思齐。
区区之诚。
有望于此耳。
夫黄金之为宝也重矣。
而众或铄之。
白玉之为璞也真矣。
而众或非之。
木秀于林。
堆出于岸者。
卒为风波所击。
材出于众。
行高于人者。
必为时俗所议。
孔宣之德也。
而招毁于武叔
周公之德也。
而见疑于管叔
此古而有之。
子何为怪者。
若吾子之兰薰雪白。
冰清玉润。
变通古今。
识贯终始。
而不免于谗口者。
斯亦可以痛心哉。
然则霜雪增加。
然后知之劲也。
阴阳薄蚀。
然后知日月之明也。
涅而不淄。
磨而不磷者。
此非其效欤。
嗟乎。
王事不遑。
行役无定。
及君降止。
伊余载驰。
庶将自过黄叔度
不意求寻陈仲举
参差不展。
踧踖为劳。
而吾子泛交。
直造余室。
弱季愚者。
因此得闻。
夕饱儒珍。
朝充道味。
南指有资于先觉。
北面顿廓于初蒙。
成人之美。
君子之务也。
遂令齐声五对。
嗣美一枝。
名登甲乙之科。
身预贤良之末。
此非师资之效欤。
仆志尚幽閒。
体业疏放。
自拘文墨。
屡学栖迟。
院草侵阶而不薙。
惜其十步有芳也。
庭树当轩而不徙。
重其一枝可巢也。
素琴委箧。
弦上之声勿取也。
道书盈架。
物外之情足徵也。
此仆之不能忘怀。
聊复尔耳
而子矜余以傲吏。
誇我以高人。
多见其玩人丧德者也。
仆少乏文章。
长微学艺。
缘情体物。
诚所不工。
雕朽砺铅。
有时牵拙。
直将歌其劳事。
岂欲冒彼知音。
而吾子广肆褒扬。
深加提饰。
上揆飞龙之奏。
旁援仪凤之音。
语人必于其伦。
在仆何可至此。
足下德擅宗师。
名推雄伯。
文高积玉。
升学日以照天光。
韵警锵金。
激思风而吹地籁。
至若山柱河官之作。
珠胎鼎气之篇。
并登作者之心。
每讽词人之口。
窃沾馀论。
久已怀音。
重劳赐。
殊深荷戴。
谨当藏之于箧。
书之于绅。
奉以周旋。
期诸永久。
仆自恭承䌽札。
握玩琼章。
笔砚俱焚。
神气都尽。
所以迟回旷日。
俛仰穷年者。
抑由于此矣。
亦将性不好书。
往贤之通论。
言非尽意。
前哲之美谈。
苟意得而言忘。
冀神交而道合耳。
而竟不能以已者。
恐爽无言不酬之美云耳。
相知心期。
要以会面。
景山足下。
勿我弃遗。
敬慎德音。
邀君岁暮耳。
当今六月颇暑。
二时隆赫。
敬想出忠入孝。
自公及私。
养亲以禄。
效官以智。
邕邕然致足乐也。
仆拙于札翰。
行复推遣。
未卜清言。
良深太息。
不具。
崔某白。
李彦颖再辞免资政殿学士绍兴府不允诏淳熙五年三月十七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九、《玉堂类稿》卷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殿以政名,非旧弼鲜能至者;
帅由廷授,惟通才乃克当之。
兹均参辅之劳,诞锡兼荣之命。
体业端亮,风规粹清。
逢辰有为,秉谊弗懈。
进裁丕务,方倚于壮猷;
退保令名,遽辞于高位。
联宸宇之秘职,剖藩侯之左符
体貌大臣,在予良厚;
股肱近郡,于尔不遐。
已叠下于诏函,毋固持于谦柄。
所辞宜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1106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栾城后集》卷二三、《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四、《文章正宗》卷六、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
熙宁五年秋七月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欧阳文忠公薨于汝阴八年秋九月,诸子奉公之丧葬于新郑旌贤乡。
自葬至崇宁五年,凡三十有二年矣。
公子棐以墓隧之碑来请,辙方以罪废于家,且病不能执笔,辞不获命,乃曰:「病茍不死,当如君志」。
既而病已。
谨案,欧阳氏自唐率更令之四世孙琮为吉州刺史,后世因家于吉。
曾祖讳郴,南唐武昌,赠太师中书令
妣刘氏,追封楚国太夫人
祖讳偃,南唐南京卫院判官,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妣李氏,追封吴国太夫人
考讳观,秦州军事推官,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郑国公
妣郑氏,追封韩国太夫人
公讳字永叔
生四岁而孤,韩国守节自誓,亲教公读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公敏悟过人,所览辄能诵。
比成人,将举进士,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
翰林学士胥公时在汉阳,见而奇之,曰:「子必有名于世」。
馆之门下。
公从之京师,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人,遂中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始从尹师鲁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
梅圣俞游,为歌诗相倡和。
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留守王文康公知其贤,还朝荐之。
景祐初,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
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
明年,移乾德,复为武成军节度判官
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辞不就。
召还,复校勘,迁太子中允,与《崇文总目》。
庆历初,迁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求补外,通判滑州事。
时西师未解,契丹初复旧约,京东、西盗贼蜂起,国用不给。
仁宗知朝臣不任事,始登进范公及杜正献公、富文忠公、韩忠献公,分列二府,增谏员,取敢言士。
公首被选,以太常丞知谏院,赐五品服。
未几,修起居注
公每劝上延见诸公,访以政事。
上再出手诏,使诸公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纸笔,使具疏于前,诸公惶恐。
退而上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于是有诏劝农桑,兴学校,革磨勘、任子等弊,中外悚然。
而小人不便,相与腾口谤之。
公知其必为害,常为上分别邪正,劝力行诸公之言。
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余安道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
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
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其言恳恻详尽。
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
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
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
故事,知制诰必试。
上知公之文,有旨不试,与近世杨文公、陈文惠公比,逮公三人而已。
尝因奏事,论及人物,上目公曰:「如欧阳修,何处得来」?
盖欲大用而未果也。
四年,大臣有言,河东刍粮不足,请废麟州,徙治合河津,或请废其寨,命公往视利害。
公曰:「麟州,天崄,不可废也。
麟州废,则五寨不可守。
五寨不守,则府州遂为孤垒。
五寨存,故虏在二三百里外;
若五寨废,则夹河皆虏巢穴,河内州县皆不安居矣。
不若分其兵驻并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副,而平时可省转输」。
由是麟州得不废。
又言:「忻、代州岢岚火山军并边民田,废不得耕,号为禁地
吾虽不耕,而虏常盗耕之。
若募民计口出丁为兵,量入租以耕,岁可得数百万斛,不然,他日且尽为虏有」。
议下,太原帅臣以为不便,持之久之乃从。
河东敛过重民所不堪,奏罢者十数事。
河东还,会保州兵乱,又以公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上面谕:「无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公曰:「谏官得风闻言事,外官越职而言,罪也」。
上曰:「第以闻,勿以中外为意」。
河北诸军怙乱骄恣,小不如意,辄胁持州郡。
公奏乞优假将帅,以镇压士心,军中乃定。
初,保州乱兵皆招以不死,既而悉诛之,胁从二千人亦分隶诸州。
富公为宣抚使,恐后生变,与公相遇于内黄,夜半屏人谋,欲使诸州同日诛之。
公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
既非朝命,州郡有一不从,为变不细」。
富公悟,乃止。
公奏置御河催纲司,以督粮饷,边州赖之。
又置磁、相州都作院,以缮一路戎器。
河北方小治,而二府诸公相继以党议罢去,公慨然上书论之,用事者益怒。
会公之外甥女张嫁公族人晟,以失行系狱。
言事者乘此欲并中公,遂起诏狱,穷治张赀产。
上使中官监劾之,卒辨其诬,犹降官知滁州事。
居二年,徙扬州,又徙颍州
礼部郎中,复龙图阁直学士留守南京,迁吏部郎中
韩国太夫人忧。
至和初,服除,入见,须发尽白。
上怪之,问劳恻然,恩意甚厚,命判吏部流内铨。
小人畏公且大用,伪为公奏,乞澄汰宦官
宦官闻之,果怒。
会选人胡宗尧当改官,坐尝以官舟假人,经赦去官,法当循资。
公引对取旨,上特令改官。
宦官有密奏者曰:「宗尧,翰林学士宿之子,有司右之,私也」。
出公同州
言者多谓公无罪,上悟,留刊修《唐书》,俄入翰林学士
滁州之贬,至是十二年矣。
上临御既久,遍阅天下士,群臣未有以大称上意。
上思富公、韩公之贤,复召寘二府
时庆历旧人惟二公与公三人皆在朝廷,士大夫知上有致治之意,翕然相庆。
公以学士三班院
二年,奉使契丹
契丹使其贵臣宗愿、宗熙、萧知足、萧孝友四人押燕,曰:「此非常例,以卿名重故尔」。
嘉祐初判太常寺
二年,权知贡举
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
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崄怪知名者,黜去殆尽。
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
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
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
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
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吾亦任吾所长耳」。
闻者称善。
四年,求罢,迁给事中、充群牧使
《唐书》成,拜礼部侍郎
俄兼翰林侍读学士
公在翰林凡八年,知无不言,所言多听。
河决商胡,贾魏公留守北京,欲开横垄故道,回河使东。
李仲昌者,欲道商胡入六塔河
两省、台谏集议,公故奉使河北,知河决根本,以为河水重浊,理无不淤,淤从下起,下流既淤,上流必决。
水性避高,决必趋下。
以近事验之,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但势不能久,必决于上流耳。
横垄功大难成,虽成,必有复决之患。
六塔狭小,不能容受大河,以全河注之,滨、棣、德、博必被其害。
不若因水所趋,增治堤防,疏其下流,浚之入海,则河无决溢散漫之忧,数十年之利也。
陈恭公当国,主横垄之议。
恭公罢去,而宰相复以仲昌之言为然,行之而败,河北被害者凡数千里。
狄武襄公枢密使,奋自军伍,多战功,军中服其威名。
上不豫,诸军讹言籍籍。
公言:「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不惟于国不便,鲜不以为身害。
请出之外藩,以保其终始」。
遂罢知陈州
公尝因水灾上言:「陛下临御三十馀年,而储宫未建。
此久阙之典也。
汉文帝即位,群臣请立太子,群臣不自疑而敢请,文帝亦不疑其臣有二心。
后唐明宗尤恶人言太子事。
汉文帝太子之后,享国长久,为汉太宗
明宗储嗣不早定,而秦王以窥觊陷于大祸,后唐遂乱。
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
公言事不择剧易,类如此。
五年,以本官为枢密副使
明年,为参知政事
公在兵府,与曾鲁公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里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阙屯戍者,必加蒐补;
其在政府,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时富公久以母忧去位,公与韩公同心辅政。
每议事,心所未可必力争,韩公亦开怀不疑。
故嘉祐之政,世多以为得。
东宫犹未定,臣僚间有言者,然皆不克行。
最后,谏官司马光、知江州吕诲言之,中书将因二疏以请,幸上有可意,相与力赞之。
一日奏事垂拱,读二疏,未及有言,上曰:「朕有意久矣,顾未得其人耳。
宗室中谁可者」?
韩公对曰:「宗室不接外人,臣等无由知之。
抑此事非臣下所敢议,当出自圣断」。
上乃称英宗旧名曰:「宫中尝养此人,今三十许岁矣,惟此人可耳」。
是日,君臣定议于殿上,将退,公奏曰:「此事至大,臣等未敢即行,陛下今夕更思之,来日取旨」。
明日,请之崇政,上曰:「决无疑矣」!
诸公皆曰:「事当有渐,容臣等议所除官」。
英宗方居濮王忧,遂议起复,除泰州防禦使,判宗正寺
来日复对,上大喜。
诸公奏曰:「此事既行,不可中止,乞陛下断之于心,内批付臣等行之可也」。
上曰:「此岂可使妇人知之?
中书行之足矣」!
时六年十月也。
及命下,英宗力辞,上听候服除。
七年二月,英宗既免丧,称疾不出。
至七月,韩公议曰:「宗正之命既出,外人皆知必为皇子矣。
今不若遂正其名,使知愈退而愈进,示朝廷不可回之意」。
众称善。
乃以其累表上之。
上曰:「今当如何」?
韩公未对,公进曰:「宗室旧不领职事,今有此命,天下皆知陛下意矣。
然诰敕付閤门,得以不受。
今若以为皇子,诏书一出而事定矣」。
上以为然,遂下诏。
及宫车晏驾,皇子嗣位,海内泰然,有磐石之固,然后天下皆咏歌仁宗之圣以及诸公之贤,而向之党议消释无馀,至于小人,亦磨灭不见矣。
英宗即位之初,以疾未亲政,慈圣光献太后临朝。
公与诸公往来二宫,弥缝其间,卒复明辟。
枢密使尝阙人,公当次补。
韩公、曾公议将进拟,不以告公。
公觉其意,谓二公曰:「今天子谅阴,母后垂帘,而二三大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
二公大服而止。
其后张康节公去位,英宗复将用公,公又力辞不拜。
公再辞重位,诸公不喻其意,而服其难。
八年,迁户部侍郎
治平初,特迁吏部
神宗即位,迁尚书左丞
公性刚直,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
及在二府,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喻可否。
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
朝廷议加濮王典礼,诏下礼官与从官定议,众欲改封大国,称伯父。
议未下,台官公主此议,遂专以诋公。
言者既以不胜补外,而来者持公愈急。
御史蒋之奇并以飞语污公,公杜门求辨其事。
神宗察其诬,连诏诘问,词穷逐去。
公亦坚求退,上知不可夺,除观文殿学士、知亳州事。
熙宁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兼充京东东路安抚使
诸县散青苗钱,公乞令民止纳本钱,以示不为利,罢提举管局官,听民以愿请。
不报。
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东路经略安抚使
公辞,求知蔡州,从之。
公在亳,已六请致仕。
比至蔡,逾年,复请。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公年未及谢事,天下益以高公。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
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
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邪山,以醉翁名之。
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自为传,刻石。
亦名其文曰《居士集》。
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
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馀,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
短章大论,施无不可。
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
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
公于六经,长《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
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
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相上下。
凡为《易童子问》三卷、《诗本义》十四卷、《唐》本纪、表、志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居士集》五十卷、《外集》若干卷、《归荣集》一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奏议集》十八卷、《四六集》七卷、《集古录》跋尾十卷、杂著述十九卷。
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
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
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公尝有遗训,戒慎用死刑,韩国以语公,公终身行之。
以谓汉法惟杀人者死,今法多杂犯死罪,故死罪非杀人者,多所平反,盖郑公意也。
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
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
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
秦人虽以涂炭遇之,不能废也。
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髣髴,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
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
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
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
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
于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公初娶胥氏,即翰林学士偃之女。
再娶杨氏,集贤院学士大雅之女。
后娶薛氏,资政殿学士简肃公奎之女,追封岐国太夫人
男八人:发,故承议郎
弈,故光禄寺丞
棐,朝奉大夫
辩,故承议郎
馀早亡。
孙男六人:逊,故临邑县
宪,通仕郎
恕,奉议郎
愬,故宣义郎
愿、懋,皆将仕郎
孙女七人,皆适士族。
公之在翰林也,先君文安先生以布衣隐居乡闾。
闻天子复用正人,喜以书遗公。
公一见其文,曰:「此孙卿子之书也」。
及公考试礼部,亡兄子瞻进士试稠人中,公与梅圣俞得其程文,以为异人。
是岁辙亦中下第,公亦以谓不忝其家。
先君不幸捐馆舍,亡兄与辙皆流落不偶。
元祐初,会于京师,公家以公碑诿子瞻子瞻许焉,既又至于大故。
辙之不敏,以父兄故,不敢复辞。
铭曰:
于穆仁宗,有臣文忠
自崄而夷,保其初终。
惟古人臣,终之实难。
匪不用贤,有孽其间。
公奋自南,声被四方。
允文且忠,有炜其
上实开之,下实泥之。
三起三偾,谁实使之?
偾而复全,惟天子明
克明克终,乃卒有成。
逮岁嘉祐,君臣一德
左右天造,民用饮食。
舜禹相授,不改旧臣。
白发苍颜,翼然在廷
功成而归,维公本心。
彼其何知,言恐不深。
颍水之滨,甲第朱门。
新郑之墟,茂木高坟。
野人指之,文忠之遗。
忠臣不危,仁祖之思。